最好的反击就是事实真相,“你是坏人、你闭嘴”的尖叫不是回应质疑,而是更加可疑。
7月10日,一篇名为《深扒蒙牛、伊利6大罪状,媒体不敢说,那就我来说》的自媒体文章受到全网关注。这篇文章批评两大乳制品厂商“产品质量不达标”“往牛奶里添加化学物质”“降低检验标准”“压榨奶农”“欺诈消费者”等罪状,确实严厉。
当日,官方回应就来了。不过,出面的不是蒙牛、伊利,而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。
▲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声明(图/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官网)
说是回应,却没有任何针对批评的任何解释、澄清,只有“你造谣、你用心险恶”之类的叫骂,还要“取消该微信号”、“责承作者……道歉”——原文就是“取消”、“责承”,前一个是错用,后一个是错别字。
该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可见一斑。
01
行业协会不是企业应付舆论批评的挡箭牌
一个国家级的行业协会,发出这样一篇牛头不对马嘴、只会耍横的大字报式的文件,让人感慨——偌大中国乳制品行业,竟找不出靠谱的文案、公关、法律人才吗?
首先,对方批评的是伊利、蒙牛,行业协会是不是代之出面是应该三思的。或许伊利、蒙牛给了协会充分授权,代表自己出头。但是,其他乳制品企业愿意趟这摊浑水吗?我觉得未必。
谁愿意无端端地和其他企业捆绑?人家批评伊利、蒙牛,光明跳出来说“你骂我大哥,就是骂我”?没必要这么仗义吧。协会出面是强行把其他乳企拖来站台吗?这不是协会该干的事。
▲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简介(图/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官网)
行业协会属于法律规定的社团法人,是我国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一种,即国际上统称的非政府机构(NGO)。它不是保护垄断利益的中世纪行会,也不是受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帮会,而是介于政府、企业之间,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,并为其服务、咨询、沟通、监督、公正、自律、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。
面对这样影响较大的社会舆论批评,行业协会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沟通和监督——督促蒙牛和伊利及时回应舆论批评,监督企业公开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。在此基础上,协会再以公正的立场参与和社会舆论的沟通。
结果两位正主不出来,协会画个大花脸上台吹胡子瞪眼、跳来跳去的,这是哪出戏啊?说句难听的,这叫掉价。一个国家级的行业协会,成了个别企业应付舆论批评的挡箭牌、急先锋,这不是掉价吗?
02
连骂带吓唬的腔调看着就那么虚
真是企业遭遇了造谣抹黑,那么应该走法律程序——不是蒙牛老乡鸿毛药酒那种,而是正经八百地上法院打官司。这时,协会应该发挥咨询、服务作用,为企业的司法业务提供必要的帮助。这才是行业协会应有的角色。
此次事件中,中国乳制品行业协会的表现显然是越位了——该企业出面回应的,协会出来抢了话筒。越位之后又是失败的,抢了话筒又不好好说话。
到底为什么是造谣的?从协会声明中一个字也没看出来,蒙牛伊利到底往牛奶里添加化学物质吗?
▲2008年9月11日上海《东方早报》关于“三聚氰胺”事件的报道(图/网络)
2008年震惊全国的“三聚氰胺”事件,最终以三鹿集团被“判死刑”告终。那时蒙牛伊利是清白的?
当时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: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,蒙牛和伊利集团均在此列。
甚至在2009年公布的检查结果显示,蒙牛、伊利、光明三品牌的24个批次产品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。这些数据和相关报道,至今仍能在公开渠道查询的到。
前科赫然,被质疑并不奇怪。既然被质疑,那就好好回应,正好宣传一下十年来进步不好吗?
功夫过硬,危机也是转机。遗憾的是,协会的回应没有带来转机,连骂带吓唬的腔调,看着就那么虚。
03
协会的自律、自查到位了吗
再如,这两家经常打民族牌、国货牌的企业,高级管理人员公开承认国内外产品双标,“最好的产品投放到这些(海外)市场”,真是造谣?协会要为他们打包票、背书吗?
▲奶粉的安全质量问题牵动无数婴幼儿父母的心(图/图虫创意)
批评可能出错,可能是出于无知,甚至也不排除“险恶用心”的可能。但是,最好的反击就是事实真相,“你是坏人、你闭嘴”的尖叫不是回应质疑,而是更加可疑。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并没有为这个行业提升社会形象和信用。
这就涉及到行业协会最重要的功能——自律的缺位。
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成立于1995年前后,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兴衰起伏。
2003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时,协会在哪里?
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时,协会在哪里?
2010年性早熟事件,协会在哪里?
事件频发的中国乳制品工业,协会的自律、自查到位了吗?
如果一个行业协会仅仅是少数企业对付舆论监督、出面洗地、吓阻批评的工具,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?